控制技術路線。如果在一個縣或者一個市同時出現幾種,甚至十幾種技術,那么最后的整合運營就會非常困難。正在發力農村污水治理的文一波也提到了這個問題。另外,技術標準不接地氣,農村和村鎮污水排放標準不統一也是一大癥節。文一波認為,關于標準問題需要從國家層面認真考慮,否則地方不好執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標準也就失去了意義。
中央財政引導不夠
村鎮污水處理不能僅僅依靠市場,歸根結底應該是政府引導,很多業內人士發出這樣的聲音,真正盤活這個市場,中央的財政引導很關鍵。文一波就曾指出目前的幾個不足:沒有設立村鎮污水專項資金,現有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資金用于村鎮生活污水處理的費用偏少;地方財政負擔較重,建設費用動輒千萬,運行費用每年數百萬元,鄉鎮負擔較大,即便經濟條件好的鄉鎮也很吃力;補貼環節不合理,重建設輕管理。
不缺主體,缺模式
面對誘人的蛋糕,很多企業躍躍欲試,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認為,一直以來對于農村污水處理不是企業不想做,是因為沒有商業模式。
我國農村污染源分散且污染物種類多;沒有合理的排水系統,導致污染物混雜在一起;各地居住習慣的不同導致區域差異大;涉及多個管理部門與管理體系相對完善的城鎮相比,增加了治理的難度,單純的設備出售和工程承包很難從根源上解決農村污水的問題。王凱軍曾以北京為例對比分析了一組數據,發現無論是使用高新技術還是簡單技術的農村污水處理廠都有很多失敗的案例;相反,很多企業用簡單的技術,創新性地找到了好的模式,反而非常成功。
缺少專業化人才
人是供給和需求的主體,農村污水處理需要專業化的人才支撐。目前我國人才大部分向城鎮集聚,高品質人才缺失是中國農村普遍面臨的問題,文一波指出,當前平均每個鄉鎮從事村鎮建設管理的人員不足3人,60%的鄉鎮僅1名村鎮建設管理員。
未來中國污水處理的主戰場一定是在農村,這是王凱軍的話,也是行業看好的方向,這是一場硬仗,政府如何做好總指揮?企業如何成功進入?有哪些企業已經悄悄布局?什么樣的技術和模式才是利器?